第一章 新的“石油恐慌”
第一章 新的“石油恐慌”
“全球能源安全”
在当今这个时代,全球能源市场的竞争状况如何呢?几年前,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有一种对能源供应线安全的普遍担忧,因此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国家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幸运的是,随着两国关系、事态的发展以及理性的声音逐渐显现,这种担忧也渐趋弱化了。《奖赏》的故事就清楚地表明了,为什么冲突之路是可以避免的。
与冲突论相反的是,我们认为美国和中国有很多共同利益应该得到强化与提升。首先,两国都处于全球的生产体系、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之中。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两国加起来的石油消费量占到了全球的35%,拥有很多共同的利益。两国都受惠于日渐上升的对外贸易、开放的投资、稳定的石油市场和不断提升的石油安全。
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两国还需要采取一些重要的措施才能达到比较令人满意的目标。这里一个关键性的条件是,中国必须保持一种对全球能源市场和石油供应渠道的可靠性,以及对国际能源机构维持能源市场安全的充分信心。这种信心要依靠不断的磨合和双边的对话来培育。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需要理解中国的这种需求,要尊重中国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可靠性这一关键问题的分析,以及中国为维持这种可靠性所做出的努力。
美国和中国在促进能源高效利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可替代性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创新利用方面,以及在保护环境问题、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方面也有着很多共同利益。而且,作为世界上煤炭储量占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国家,美国和中国的煤炭发电量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这两个国家在寻求使用经济、清洁的煤炭发电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共同利益。
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中美两国之间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这对于提升两国的能源地位和全球能源合作水平将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符合中国国家领导人所描述的“全球能源安全”目标——一种最值得追求的共同目标并应该成为两国关系的最高目标。
如今,在这种全世界正面临“石油恐慌”的关键时期,以上这些问题显得更加紧迫。
石油大恐慌
“石油恐慌”指的是石油价格突然大幅度升高,从而给石油消费行业和其他商业领域带来巨大的负担,而且会破坏正常的经济关系,带来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即低经济增长率和高通货膨胀率。而眼下,我们的世界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在这里,我想本书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了解这种周期变化的背景和框架,以及石油消费国和出口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1991年,当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世界对石油的争夺已经结束了,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的世界秩序”。后来,当20世纪90年代亚洲的经济发展奇迹被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代替的时候,石油价格跌到了每桶10美元。人们又一次预计,全球石油的价格会稳定在每桶20美元或30美元左右。
但随着全球贸易的迅速增长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石油和其他产品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了出来,紧接着,这一影响又迅速加深了。在2004年,石油的价格是每桶40美元。2007年,这一价格已经上升到了每桶70美元。我在写作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石油的价格已经逼近每桶150美元,而更具警告性的预测是石油价格很快会升至每桶200~250美元,甚至是更高。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当这种历史性巨变发生的时候,人们都有一种寻找单一解释的倾向。然而,历史却有力地证明了这种巨变的发生并不仅仅是由一种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在本书中,对20世纪70年代“石油恐慌”的案例研究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解释作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一个能源巨变的时代。当我们考虑能源市场的压力、能源对消费行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我们所面临的巨大转变时,我们实际上考虑的只是这个石油世界的一个短暂时期。
当今时代的高油价可以从“传统的恐慌因素”以及我们所称的“新的恐慌因素”中寻求解释。
传统的恐慌因素
讨论任何问题都应该首先想到供求关系。这也是我从本书中获得的一个根本的经验。在这部洋洋洒洒达60万字的著作中,有两个最重要的词汇就是“供应”与“需求”。
比较明确的是,就需求而言,我们要讨论的是全球经济的迅速腾飞。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全球经济的增长率达到了每年5%——这是在一代人所经历的时间里最快的增长速度。这种增长速度使全球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已经从经济相对封闭的状态走了出来,并融入全球经济的大潮之中。事实上,今天的全球经济如果没有中国的核心作用将是无法想象的。
全球不断增长的收入和生活状况的改善迅速提升了人们对石油等能源和其他产品的需求。在这里我们比较一下这种不同:在1998~2002年的5年时间里(包括亚洲金融危机时的经济发展低迷时期),世界石油需求每年的增长率是1.1%,每天的绝对增长量是420万桶。在2003~2007年的5年时间里,世界石油需求的年增长率是2.1%,每天的绝对增长量是820万桶。
石油供应跟上需求的增长速度已经显得比较困难了,石油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也越来越紧张。石油供应增长缓慢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是世界上很多产油国已经开始限制石油产业的发展。第二个原因是对石油产业的投资、财政赤字和管理调控机制还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当石油产业处于不确定之中时,投资就会出现停滞和小心谨慎的状况。第三个原因是石油产业人员、设备、技术和产品的短缺——对这一点我在后文中还要进一步解释。
石油冶炼问题加剧了世界石油市场的紧张状况。当然,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柴油作为燃料是增长最快的一个石油品种,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用于交通运输的柴油需求量增长了34%,而汽油需求量增长了13%。在亚洲,柴油生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欧洲,有一半以上的新型汽车使用的是柴油发动机。然而在亚洲和欧洲——柴油机迅速增长的两大市场——对柴油的生产还存在着一些不利的限制性因素,因此还需要扩大生产并加大投资力度。
地缘政治因素也被看作是造成世界石油市场恐慌的传统因素之一。从某些方面来看,地缘政治因素还是影响石油市场的主要因素。地缘政治在人们察觉到石油供应可靠性所面临的风险,并对这种风险感到害怕时,或者在供应突然中断的背景下,往往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这部书中,你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发生。
在当今这个时代,不会再出现我在这部书中所描述的20世纪70年代石油供应突然中断的事件(首先是在1973年发生了阿拉伯世界的石油禁运,接着在1979~1981年发生了伊朗革命,这次革命导致世界石油市场减少了500万桶的供应量)。然而,当你把最近一些年的各类石油中断供应量统计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加起来的中断供应量”每天都在200万~300万桶之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尼日利亚——它是一个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由于反对派的攻击,尼日利亚的石油供应量减少了20%~30%。而有的时候,由于受到当地暴力事件的影响,尼日利亚的石油供应量甚至会减少40%,也就是相当于每天减产100万桶。而委内瑞拉的政治局势也时常动荡不安,所以其石油产量也会有大幅度的波动。由于受到投资资金不足和国际投资的诸多限制,墨西哥的石油产量也在下降。在前几年,俄罗斯的石油输出量一直在增长,这也使得俄罗斯一度成为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但现在其产量也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俄罗斯政府正在改变它的税收体系以鼓励创建新的石油生产体系。
以上因素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石油市场的日益紧张——石油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平衡,这种紧张状况的严重程度要远远超过最近几十年的石油市场紧张状况。石油市场的紧张状况可以用“剩余产能”这一指标来衡量,即在石油供应突然中断的情况下可以发挥作用的那部分未投入使用的石油产能。剩余产能是衡量石油危机的关键性指标,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这一指标也贯穿于石油故事的各个情节。在2002年,全球的石油剩余产能是每天500万桶。而到2005年,这一数字就下降到了每天100万桶。在2007年,这种剩余产能又增长到了每天250万桶,但随着沙特阿拉伯石油产量的增加,剩余产能又开始下降了。在一个石油供应比较紧张的市场中,石油价格会飞快上涨。而且石油供应紧张的状况会更易于出现危机,更易于受到石油供应中断的影响。
与伊朗核试验项目相关的危险和不确定性也是当今世界石油市场一个非常突出而无法忽视的特点。面对伊朗的铀离心机能够生产出大量浓缩铀的状况,人们对于那种潜在的危机和冲突的担心就会升级。这些危机不仅会影响到伊朗石油供应的可靠性,而且会影响到穿过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运输通道——这个运输通道所运输的石油占到了世界石油贸易的40%。如果这个地方发生事端,那可真的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一场噩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伊朗所面对的危机就是影响今天石油价格的重要因素。
新的恐慌因素
除了传统的引起石油恐慌的因素,还有一些新的恐慌因素也是导致当今石油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
一、双重成本
新的恐慌因素中第一个因素是建立新的油田和气田所需要的成本迅速升高。公众和政策制定部门倾向于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石油价格上,但石油开采成本的提升正在严重阻碍着全球石油产业的发展,这同时也是造成全球石油价格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我们创立了一种测评石油成本影响力的工具。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ERA)及其母公司信息处理服务公司(IHS)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及生产数据库,并且还创造了上游投资成本指数(油田的消费价格指数)以测评逐渐升高的石油成本的影响力。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很明显的。最新的分析数据显示,全世界石油的生产成本在2004~2008年之间上升了一倍多。这也就意味着2008年每1美元的投资所购买到的石油仅是4年前的一半。换一种说法,和4年前相比,石油公司对同一项目的预算资金必须提高至少一倍。有一些例子则更能说明这一切:在2004年,每艘深水钻井船的租用成本是每天12.5万美元,而在2008年,同样的深水钻井船的租用成本却提高到每天65万美元。
那么为什么这些成本会增长呢?原因是,石油行业非常缺少工程师和石油科学家、有技术的工人,以及设备、钢铁等开采新的油田所需要的其他物资。结果在全球范围内,开采油田和天然气田的每一项成本都出现了升高的态势。
但为什么石油和天然气又是短缺的呢?正像本书所叙述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一种和现在相同的预期,这种预期认为石油的价格会飞速上涨。然后就有人预计石油的价格会升高到“每桶100美元”——如果以现在的美元计算,就相当于每桶300美元。然而,世界石油市场却经历了两次价格崩溃——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价格降至每桶10美元,而在随后的20世纪90年代末,每桶10美元的价格又出现了。结果,整个石油行业出现“缩水”,以便应对长期的石油低价。随之而来的是,石油从业人员大量减少,石油生产设备被大量拆除。这种局面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如今在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出现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大量缺乏”。在石油行业的严重“缩水”过去之后,在21世纪的前5年时间里,随着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又开始迅速攀升。石油行业又必须在“匆忙”之中应对全球经济对石油的大量需求。当然与此同时,全球对一些关键性的产品,比如钢铁和水泥的需求也开始迅速升高。
这种“缺乏”的影响是双重的。首先,新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所花费的成本升高。其次,一些石油和天然气开发项目也被推迟了,甚至有些项目还被取消了。这种局面导致的结果是,新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项目的建立时间被拉长了,这直接导致了全球石油市场的紧张状况,并进而推动了石油价格的升高。
同时,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加大了对石油项目的税收力度,从而挤压了石油行业的利润空间。这样做的结果是,全球石油供应被进一步压缩,对于石油新项目的经营也产生了很大压力。
那么,这种石油行业缺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状况什么时候能够得以缓解呢?当然,这种局面是不会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但我敢说,从现在算起的10年之内,这种局面肯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因为我相信中国会有很多的石油工程师和钻探设备投入到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之中。事实上,我想对中国的年青一代读者说,如果你们选择了石油行业,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在这一行业中大展拳脚。
二、“新金”:石油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大整合
第二个新的恐慌因素可能就是“石油作为新的黄金”已经“浮出水面”。石油已经成为“价值宝库”,它能反映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趋势和不平衡状况。与此同时,石油已经被金融投资者看作是“资本的范畴”,也就是说,这是他们可以进行大量投资的领域,即像股票、债券和房地产一样的投资领域。这种投资趋向仅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才逐渐显现出来,因为已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投资者和投资机构开始将其投资方向转向了石油市场。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转向一个很值得争论的话题:金融市场在石油价格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争论的话题。有一些人认为“石油投机者”就是石油投资领域的“罪魁祸首”,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些投机者的影响是非常小的,而石油的供应和需求则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最近,石油投机者的作用在石油交易领域逐渐显现出来。但这里我们碰到的一个问题是:“投机者”这个词既有技术上的含义也有传统上的含义。在技术层面上,这个词指的是那种通过成功预测石油价格未来的变动趋向而获得投资收益的投机者。这样的投机者也可以叫作石油市场的“流动投资者”。这类投机者通过扮演交易中买方和卖方的角色,直接从事交易以避开风险,就像独立的天然气生产者、石油市场的运输经营者或者农业市场中的农民一样。从这种作用来看,投机者有助于市场的形成。
而传统意义上的投机者指的则是那些更具煽动性和“投机性”的投机者。这类石油投机者实际上就是石油“操纵者”,他们“秘密”地控制了石油市场。或者说,他们算得上是不计后果的“风险家”,他们在石油市场上的交易就好像在赌场中一样。或者说,这类投机者共同追求一种“非理性繁荣”,从而导致更多石油泡沫的产生。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投机者要远比技术层面上的投机者更具争议性。然而,人们对“投机者”的关注度还非常有限,所以实际上,他们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理解事情背后的真相。
事实上,今天的金融市场正对石油价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市场以及其中全世界的参与者都在关注并强化我们一直探讨的诸多影响因素——石油供需、地缘政治和其他趋势所导致的传统意义上的恐慌因素。
但石油市场中金融参与者的利益又有很大的不同。有一些参与者就像交易者一样,始终在“探究”石油价格的变动趋向;有一些参与者则属于意在确保投资安全的“替代性投资者”,比如一些养老基金持有者拥有充足的资金,他们不愿把过多的资金投入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了分摊风险,他们更愿意投资石油市场;有一些参与者把投资石油领域看作在新兴市场从经济增长过程中吸纳收益的一种方式。而另一些参与者投资石油领域只是为了避开其他投资领域的各类风险;还有一些投资者投资石油领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全球通货膨胀的打击。把养老基金投资到石油领域的参与者,主要是为了在出现类似中东冲突这样的事件时,能够降低股市大跌所带来的投资损失。美国一家著名的养老基金机构最近解释说,该机构正在增加对商品的投资力度,因为它把这种投资战略当作“在股市低迷时期进行多样化投资,以减少投资损失、规避通货膨胀风险的一种全新战略”。
有一些人预测,石油将会出现永久性的短缺,直至全世界的石油完全枯竭。当石油价格升高时,这种“短缺心理”更有可能在金融市场中蔓延开来。这也促使我想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市场心理”,我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阐述相关内容。今天的“石油心理”正是基于当前的市场条件,但同时它也是基于多年来对石油市场紧张状况的预期。当石油价格升高的时候,这种心理就会自我加强,而这种状况至少要持续到市场重新逆转的时候。
正像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了石油价格(促使石油价格下跌),当前的信用危机和美元的贬值是影响石油价格的重要因素(促使石油价格上涨)。因为当信用危机在2007年夏天爆发的时候,正如预料,美联储降低了利率。这反过来也导致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贬值,而对利率降低的预期更是强化了这一趋势。从传统上看,在金融市场相对不稳定的时期,人们都习惯于“抢兑美元”,但这一次不会了。相反,如今在货币流通不稳定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投资者为了追求投资的稳定,都在对能源等实实在在的商品进行投资。而在这种相关性不会很快就结束的情况下,美元贬值影响高油价这种趋向就会显得非常强劲。
“突破点”:世界能源的新局面
石油价格通常不会持续上涨。然而,估计这一次有所不同。但这将会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市场对高油价的反应包括改变市场行为、对市场进行创新和对产品进行替代。当然,这需要花费时间,但现在我们已经开始看到这种反应了。两年之前,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就预测,石油价格会上涨到每桶120~150美元。我们把它叫作“突破点”。这里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石油供应系统的延迟以及石油供应的突然中断是如何把石油价格推向每桶120~150美元的。
但是,未来石油局势的聚集点是对它的反应状况。今天,我们看到一些强有力的反应已经开始出现了,这些反应来自于公共政策、技术、消费者行为和公司发展战略:
·在过去的32年时间里,美国第一次提高了汽车燃油效率标准。
·中国也更加强调能源利用率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
·现在,当客户进入一间汽车展示厅的时候,他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汽车燃油的经济性。
·消费者行为的转变——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合伙使用汽车、减少旅行次数、降低行车里程。
·很多公司越来越多地关注能源成本。
当然,这里最重要而且最具有持久意义的转变应该是汽车发动机本身的改造和升级,汽车制造商在提高汽车行驶速度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成本高、改造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转变汽车产品的综合研发模式。我想,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汽车制造商都会面临这种情况。
对于当前阶段石油的“高峰供应”问题,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然而,我们认为现在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应对石油的“高峰需求”。当然,像中国这样的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而汽车工业还没有获得完全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存在石油“高峰需求”问题的,因为这类国家的石油需求量还在不断攀升。但就美国的汽油消费而言,已经出现“高峰需求”问题了。美国在2007年就已经达到了汽油消费的高峰时期。这既是因为消费者消费思维和消费行为的转变,也是因为汽车制造商在机动车效率的提高、汽油需求的下降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改变。这是具有全球效果的,因为如果美国每天的石油消费量再增加900万桶,那这个数字就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也包括中国在内)每天的石油消费量还要高。
能源高效利用的“红利”
石油“突破点”所带来的最重要的一个结果就是对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视。对能源高效利用潜能的关注促使我对能源研究产生了兴趣,那时我还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一位研究学者,而今天我非常吃惊地发现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了。
今天,美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只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的大约一半。其中部分原因应该归结于美国经济向服务业的重组与转变,但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实实在在地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美国在未来的数年里还会把能源利用率再提高一倍吗?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今天有很多过去数十年里所没有的信息技术和控制工具,它们有助于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当然,“能源的高效利用”并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不像一座发电厂、一口油井、一台风力发电机或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它真实地体现在其他“东西”上,包括石油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技术的改变以及资本股权的改变。当然,它也会受到各种规则、信息和发展优先顺序的影响。但在市场体系下,石油价格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因素,当前阶段能源的高效利用要远比能源价格较低的时候更具有优先选择性。正因如此,在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的状况下,允许价格向消费者和生产者发出正确的市场信号是非常重要的。
鼓励及时投资
当前的石油恐慌也强化了一种关键性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鼓励对能源领域的及时投资以减轻价格上涨的压力。为了能够“精神百倍”地跟上世界经济的增长步伐,对能源的投资必须逐步加强。反过来,不论对于能源消费国或能源出口国来说,都需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并形成能够及时做出决策的机制。在这个石油储量的80%都是由国家石油公司或政府机构拥有的世界上,蕴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所做出的决策显得尤其重要。
与此同时,各国还要花大力气启动一批能够大量供给能源的大型综合性能源开发项目。这些项目所需成本可能要达到5亿~10亿美元,甚至更多,同时也需要配备综合性的生产设备和管道运输系统。
本书给我们的另一个教训是世界的能源关系必须放到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探讨。也就是说,一种整合性的全球石油市场需要采取一种合作的、多层次的策略来培育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要重视各国如何操纵、思考并构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价格预测
从当前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本书所讲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预测未来世界的“风云变幻”会起到很大作用。正像我在前面所暗示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对石油和金融相互交织的市场的投资不仅仅是因为全球能源市场的短期因素,如尼日利亚最近的石油供应中断、伊朗核试验项目所引发的紧张局面等,而且由于在未来3~5年时间里,人们对石油供应紧张状况的预期,尤其是预计到有一些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会出现石油需求迅速增长的局面。就今天世界石油市场所盛行的质疑未来世界石油发展前景的“短缺心态”而言,中期预期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可以确信的一点是,在当前供应紧张、危机重生的石油市场中,如果哪个石油出口国有一次严重的石油供应中断(或者威胁要这么做),尤其是波斯湾的一些主要石油供应国,那么很有可能全球石油价格会飞涨。幸运的是,国际能源机构建立了一种紧急应对系统以应对这种危机的发生,中国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这种系统。
但那种对石油供应紧张状况的比较普遍性的预期则是基于全球市场不能有效地做出反应与调整的假设——从石油需求和高效利用、新开发和及时投资石油及天然气的供应系统,以及可替代性能源、新技术和可选择性方案这些方面来看。石油供应的延迟也被看作是进行短缺预测的一个方面。其实,重要能源项目的开发,比如在巴西近海处发现的大量能源储藏,却并未引起很多人的注意。未来石油需求量的降低在前两年就被预测出来了,但也因为诸多因素而打了很大的折扣。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产出的行业。新的油气田需要花费5~10年的时间才能取得发展。但它们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是能够进行早期预测的。缓解今天石油恐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一种基于现实进行评估的石油行业“发展体系”,这样就能够确保及时投资以及资金顺利到位。
解决石油恐慌的方案不应该是模棱两可的。我们需要一种全球性的解决方案:把新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系统、可替代性能源以及能源的高效利用有效地整合起来。当然,所有的发展与进步都应该依赖于合适的发展条件以及理性的思维。
如果这种解决方案能够得到有效实施,那么它不仅能够减轻石油消费者所面临的痛苦和压力,以及全球商业领域所面临的困难(不论规模大小),而且能够为未来所有国家的繁荣以及我们参与其中的全球经济做出根本性的贡献。